1953年7月的中旬,长春的天空在烈日下显得格外炽热。与此同时,爆竹声与锣鼓声此起彼伏,气氛热烈而欢腾。在这一天,伴随着庄重的国歌响起,主席台两侧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,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。广场上的人们无论老幼,齐声唱响国歌,见证了中国第一座汽车厂的奠基。这座工厂便是位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,它的落成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,现场回荡着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。
随着启动仪式正式开始,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首批员工站在烈日下庄重宣誓。他们满怀激动与责任感,承诺将竭尽全力与智慧,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,完成这座工厂肩负的历史使命。无论是工程师、科研人员,还是一线的钢铁工人,他们都来自全国各地,覆盖了28个省市自治区,人数超过一万。他们汇聚于此,誓言为中国的第一辆自主汽车的问世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三年后,这个目标终于实现,中国自主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热烈的庆祝。但与此同时,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程师们心中却未必完全高兴,因为他们深知,这三年艰辛努力走的不过是日本50年前已经完成的道路。
展开剩余85%这段历史注定让中国在时间上与日本的汽车工业存在差距,也使得日本的车至今在中国市场仍占据着重要地位。那么,为什么我们没有继续追赶日本的燃油车呢?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弯道超车?根据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我国汽车进口量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德国、日本和美国,其中日系车在我国市场占比达到了37.3%,而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则仅为23%。
这一差距的背后,是日本汽车制造业早于中国几乎半个世纪的起步。日本的汽车工业源于吉田真太郎的努力,他在1904年就成立了日本的第一家汽车厂。而在中国,直到1901年,仅有两辆汽车是从香港被运到上海的,且这两辆汽车的到来引起了不少恐慌,很多人甚至以为它们是会跑的铁箱。直到1902年,袁世凯从香港购得一辆汽车送给慈禧,这辆车至今仍是我国最早的现存汽车。随着这些车的到来,上海逐渐涌现出一些零部件商店和租车行,但那时中国的道路条件极为落后,柏油路几乎不存在。
尽管如此,中国人民从那时起便渴望能够自主造车,然而无数次的尝试都未能成功,直到那个腐败无能的朝代在内忧外患中垮塌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二战前的日本,在工厂工人的辛勤努力下,东京汽车制造厂已经成功打造出了日本的第一款国产汽油轿车。自此,日本的汽车工业开始了百年之路,并逐步走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。尤其是在二战前,日本的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,政府的支持和深入研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1936年,日本实施了汽车制造行业法,进入了国产化的阶段。而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,走的是日本50年前的道路。
虽然日本的汽车工业经历了二战的洗礼,但它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,到1955年,汽车产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。而中国直到那个时候才刚刚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厂,开始迈出历史性的一步。这一时间差使得我们与日本之间的差距愈发显著。到了1967年,日本已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,家庭私车逐渐普及。与此同时,中国才刚刚结束无法制造汽车的历史,进入了自有品牌汽车的试探阶段。
直到1976年,日本的轿车已经开始出口,年出口量达到了250万辆,且市场需求还在持续增长。在短短几年内,汽车的拥有量在日本跃升至每千人有170辆车,从一个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家庭的常见交通工具。而我们则只能依靠解放牌、东风牌等商用车辆勉力维持。与日本相比,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的太晚,也过于缓慢。
时至今天,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仍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。许多人认为日系车的优良品质与发动机的强大性能密切相关。发动机技术是汽车的核心,它决定了整车的性能和寿命。中国的汽车行业起初并未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,曾一度依赖于外国技术的复制和模仿。直到后期,我们才深刻认识到,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推动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。
但为何不能直接复制日系发动机的技术呢?其实,发动机的制造过程极为复杂,涉及到数以千计的精密零件,每一小部分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发动机无法正常运作。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之所以难以被复制,首先得益于其完善的产业链、精密的生产工艺以及严格的保密措施。从零部件的组装到温湿度的精确控制,日本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几百年的技术积累,形成了无可替代的优势。
此外,其他国家如果想要逆向工程日本发动机,必须面对日本专利的重重阻碍。日本早早为其核心技术申请了专利,任何试图复制的行为都将涉及侵权问题。这个专利壁垒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技术优势,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封锁。
不过,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,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。比亚迪、岚图等国产品牌迅速崭露头角,特别是在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。比亚迪与奔驰的合作,不仅标志着中国电池技术的世界领先,还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基础。而岚图汽车的“蓝海动力系统”则成为国内外瞩目的亮点,它的出色性能和续航能力已经打破了许多人对于电动车的偏见。
如今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逐步站上世界舞台,成为全球市场的竞争者。曾经的落后,在今天的创新和进步面前,已经成为过去式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,推动着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。
从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诞生到今天,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。尽管我们起步较晚,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创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更多技术的突破和应用,中国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汽车强国时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港联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